学生作文网 > 作文素材 > 历史典故 >

历史典故200字

时间: 马斌2 历史典故

  江淹愁

  【江淹愁】

  南朝梁·江淹《恨赋》:“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江淹愁”是指他在《恨斌》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他认为不论富贵亨通,还是困厄贫贱,都将饮恨而死。有人生虚幻的消极倾向。后因用为咏感伤人生无常的愁怀。

  唐·李峤《原》诗:“王粲悄优日,江掩起恨年。”

  江花谢草

  【江花谢草】

  《太平御览》卷三九八“人事部”“吉梦”下引《梁书》:“江淹少梦见人授之五色笔,因而有文章。后十余年,忽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前借君笔,可相还。’淹梦中探怀中笔,自此后,不复有文章。时称淹才尽。”

  又据五代·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说:“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噡逸,名闻夭下。”江淹梦笔有五彩,怡如李白笔端生花,后因有“江花”之称。

  南朝i梁·钟嵘《诗品》卷中“宋法曹参军谢惠连”引《谢氏家录》:“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窹寐间,忽见惠连,即

  成‘池塘生春草’。”

  这就是“江花”“谢草”的来历。后因以‘江花谢草”或“谢草江花”喻指文思大进。若用“池塘生春草”则作为苦思作诗得佳句的典故。

  唐·李商隐《县中恼饮席》诗:“若无江氏五色笔,争奈阳河一县花。”刘禹锡《裴侍郎大尹雪巾遗酒一壶,兼示喜眼疾平一绝,有闲行把酒之句,斐然仰酬:“若倾家酿招来客,何必池塘春草生。”

  宋·辛弃疾《鹧鸪天》词“木落山高一夜霜”中有:‘频聚散,试思量,为谁春草梦池塘?”

  渐入佳境,蔗境

  【渐入佳境(蔗境)】

  《世说新语·排调》:“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佳境是指美好的境界。渐入佳境,用食蔗自尾吃起,越来越甜比愉境况逐渐好转或兴味逐渐浓厚.用“蔗境”比佳境。也比喻老年人晚景好转。

  《分类尺犊大全》“通候类”“通候在家者”;“薪劳倍昔,蔗境毫无。”

  朱自清《歧路灯》:“我初读此书,翻阅第一回:觉得没味,便掠在一旁;隔了多日,偶然再翻第二回,却觉得渐入佳境。后来竟至不能释手。”

  剑气,丰城剑

  【剑气(丰城剑)】

  《晋书·张华传》:“初,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道术者皆以为吴方强盛,未可图也,惟华以为不然。及吴平之后,紫气愈明。华闻豫章人雷焕妙达纬象,乃要焕宿,屏人曰:‘可共寻天文,知将来吉凶。’因登楼仰观。焕曰:‘仆察之久矣,惟斗牛之间颇有异气.’华曰:‘是何祥也?’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因问曰:‘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华曰:‘欲屈君为宰,密共寻之,可乎?’焕许之。华大喜,即补焕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落,一日龙泉,一曰太阿。其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

  《太平御览》卷三四三引《雷焕别传》:“晋司空张华夜见异气起斗牛,华问焕见之乎?焕曰,此谓宝剑气。”

  三国吴未灭时,张华发现斗牛之间有紫气。华问雷焕是何象征,雷焕说是宝剑之气。上彻于天。

  后因用为咏军威、气势之盛,或比喻人声望才华之高。

  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徽》:“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

  南朝梁·任防《宣德皇后令》:“博通群籍,而让齿乎一卷之师;剑气凌云,而屈迹于万夫之下。”

  涧底松

  【涧底松】

  《文选》卷二十一晋·左太冲(思)《咏史八首》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晋·左思曾用“涧底松”寄托出身寒微者颇受压抑的感概。后因用为咏有才之士受到压抑。

  唐·郑谷《叙事感思上狄右丞》:“顾念梁间燕,深怜涧底松.”此以“涧底松”自比。对狄右丞之关怀受压抑之人表示感激。

  剑赠津父

  【剑赠津父】

  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子胥入船,渔父知其意也,乃渡之千浔之津。子胥既渡,渔父乃视之其有饥色,乃谓曰:‘子侯我此树下,为子取饷。’……二人饮食毕,欲去,胥乃解百金之剑以与渔者:‘此吾前君之剑,中有七星。价值百金,以此相答。’渔父曰,‘吾闻楚之法令,得伍胥者踢粟五万石,爵执玉,岂图取百金之剑乎?’遂辞不受。谓子胥曰:‘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子胥曰:‘请丈人姓字?’渔父日:‘今日凶凶,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千默,何用姓字为?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子胥日:‘诺。’既去,试渔父曰:‘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渔父诺。子胥行数步,顾视,渔者已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矣。”

  伍子胥在逃离楚国追浦的途中,在江边遇到一个渔父用渡船帮他渡江,又请他吃饭。伍子胥为报答渔父的恩情,欲把七星剑赠给他,受到拒绝。又为了

  解除伍子胥疑虑自己向楚军告诉其行踪,便投江而死。后因用为知恩图报的典故。

  元·冯子振〔正宫,鹅鹉曲〕:“逃吴辞楚无家住,解宝剑赠津父。”

  建业水

  【建业水】

  《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记载三国时吴国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建业:昊国的都城,今南京市江宁县。

  吴君孙皓将首都由建业迁陡至武昌,江东百姓溯流供给,深以为苦,故有此童谣。后用作怀念故乡的典故。

  南朝陈·江总《秋日登广州城南楼》诗:“徒怀建业水,复思洛阳宫。”

  见溺不援

  【见溺不援】

  《孟子·离娄上》;“淳于髠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日:‘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孟子认为男女授受不亲这是一般应格守的原则,但在特殊情况下必须灵活变通。比如嫂嫂溺水,就应援之以手,否则见死不救、死守旧章,就无异于不通人性的豺狼。后用讽不通情理之人。

  唐·李咸用《公无渡河》诗:“见溺不援能语狼。忍听丽玉传悲伤。”

  剪翎送笼

  【剪翎送笼】

  《文选》卷十三东汉·祢正平(衡)《鹦鹉斌》:“尔乃归穷委命,离群丧侣,闭以雕笼,剪其翎羽。”

  东汉名士祢衡在《鹦鹉献》中,以鹦鹉被剪去翎羽,关在笼中比喻处于困境。后遂用为陷入困境之典。

  唐·韩愈《调张籍》诗:“剪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剪春韭

  【剪春韭】

  唐·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韦八处士未详其名,他是杜甫的一位老朋友,诗人与他多年不见,杜甫晚上去拜访他,家人晚上冒雨剪来春韭招待客人。后以“剪春韭”为深情厚谊、热情待客的典故。

  元·汤式《南吕·一枝花》《蹭会稽吕周臣》:“连床秉烛,隔篱唤酒,夜雨呼童剪春韭。”

  蒹葭伊人

  【蒹葭伊人】

  《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是《蒹葭》诗的首章前四句。诗前小序说,这首诗是为了讽刺秦襄公不能行周礼,故无人服他,没有办法巩固自己的国家。其实后人一般将这个看做是一首情歌。诗中的主人公或为男或为女。诗中写一个秋展,白白的芦苇带露,诗人到水边来寻找自己的意中人。而他(或她〕却好像藏在洲岛之上,使寻访者产生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留恋与怅惘。

  后因以“蒹葭伊人”用为怀思故人之典.

  《尺牍新钞》一:“某自十年前,则知海内有珂月卓子。欣赏奇文,每作蒹葭伊人之思,辄欲掩卷自通。”

  剪彩为花,隋宫彩

  【剪彩为花(隋宫彩)】

  隋·杜宝《大业杂记》:“〔大业)元年夏五月。筑西园,周二百里.其内造十六院,屈曲周绕龙鳞渠。其第一延光院,第二明彩院,第三含香院,第四承华院,第五凝晖院,第六丽景院,第七飞英院,第八流芳院,第九曜仪院,第十结绮院,第十一百福院,第十二万寿院,第十三长春院,第十四永乐院,第十五清暑院,第十六明德院,置四品夫人十六人,各主一院。庭植名花,秋冬即剪杂彩为之,色渝则改著新者.其池沼之内,冬月亦剪彩为芰荷.每院开东西南兰门,门并临龙鳞渠。”此事又见《大业抬遗记》。

  隋炀帝穷奢极欲,骄奢淫逸,“剪彩为花”即是虐民害物一例。后以此用为或留春催花,或骄奢扮春的典故。

  宋·王安石《春日》诗:“分香欲满锦树园,剪彩休开宝刀室。”

  梅尧臣《立春元日》诗:“缀条花剪彩,插户柳生烟。”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听,则圣日广矣;庸必偏信,则愚日甚矣。’

  王符所言,指必须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辨明是非得失,只听一方面的意见,就信以为真,往往会作出错误的判断。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间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276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