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网 > 专题作文 > 感动中国 >

感动中国林占熺作文7篇

时间: 吴泽 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林占熺作文(篇1)

《山海情》剧中名为凌一农的农技专家,原型就是林占熺。

剧中,菌草种植专家凌一农与帮扶干部陈金山一起长路迢迢坐着绿皮火车赶往宁夏。在“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他不仅探索出种蘑菇致富的脱贫路径,还四处奔走帮村民打开销路,甚至不惜自掏腰包只为一个承诺。

与此同时,他更循循善诱带出了马得宝等一批年轻徒弟,在贫瘠的土地留下科技扶贫的希望和信心。

那天,已经在西海固教会了村民们种蘑菇致富,凌一农要接着赶往下一站新疆。他没惊动乡亲们,可所有人听闻消息后都捧着自己种的枣、抓的鸡赶来送行……那一幕,戳中了许多人内心柔软处。

后来,在电视剧《山海情》的创作研讨会上,凌一农的原型林占熺教授分享了发生在现实中的后续故事。

那是“后山海情”的故事,在闽宁镇从寸草不生的“干沙滩”到“寸土寸金”金沙滩的沧桑巨变后,“又通过十多年努力,我们在距闽宁镇200公里的乌兰布和沙漠开展菌草治理沙漠的研究示范。这为黄河流域荒漠化治理和菌草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紧密结合的新模式。目前,菌草生态治理与产业扶贫的技术和经验已在沿黄河九省区应用。”林占熺教授说,从2017年开始,菌草技术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在全球推广,目前已推广到世界106个国家。

也是在那天的研讨会上,林占熺教授提了几点心愿:

第一,希望将《山海情》译制成多语种(特别是非洲语言)在境外播出。我们在境外开展扶贫和农业技术培训的时候,可以向当地民众推广宣传。

第二,菌草技术服务国际减贫,特别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卢旺达、南非等国家的菌草技术援助与合作已经持续了20多年,国际扶贫故事也十分精彩,建议可策划拍摄电视剧,更大范围宣传中国的扶贫经验和故事。

第三,建议把《山海情》剧本改编成中文版和外文版的小说,并出版电子书,通过互联网加快传播。

感动中国林占熺作文(篇2)

林占熺出生于1943年,现任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联合国菌草技术项目首席顾问、福建农林大学博士生导师,是菌草技术发明人和学术带头人。

“我是从闽西大山林里走出来的农民孩子,从小立志学农。1964年高考的时候,我填的志愿全是农业院校。福建农学院毕业后,我插过队,从事过行政、党务和科研工作,为了让老少边穷的贫困乡亲,能够开拓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我放弃了从政的机会,开始了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研究,1986年获得了成功。”林占熺说。

30多年菌草技术扶贫的经历,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都让林占熺铭刻在心。1997年福建省和宁夏自治区把菌草技术列为对口帮扶宁夏项目,1998年他带着小组在“地上不长草,天上不见鸟,风吹石头跑的戈壁滩上建起了地下1米多深、半地窖的菇房。获得成功以后,又采取一对一、人盯人的方式,组织了全村200多农户进行菌草生产。“这个项目一直延续至今,今年我们又继续帮助闽宁区的同志发展以草代粮发展畜牧业,取得了好的成效。”林占熺介绍。

多年前工作结束要回福建的时候,第一批菌草生产取得成功的14户农户要请林占熺和队员们吃饭,但因为有“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不能到群众家里吃饭”的规矩,他们婉拒了村民。后来开发区主任浦振儒告诉林占熺说“你们必须去,不能伤了他们的心”,他们才接受了农户的邀请。

“邀请去吃饭的时候,他们14个农户围着我们7个队员,看着我们吃饭。等我们饭吃完以后,给我们赠送了锦旗,欢送我们回来。我们当时感觉到,这种感情不是用我们的语言能够表达的,这个是当地的乡亲朴素的感情,这种对我们的感激之情,我们感觉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林占熺回忆说。

林占熺的菌草技术帮助了很多农民脱贫致富,脱贫攻坚完成以后,他和团队总结经验也提出了几个新的思路,要把发展特色产业和生态治理结合起来,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他给在场记者分享了几个好消息,今年4月份,宁夏石嘴山建了产业园,在盐碱地上种植菌草。通过改革开放期间走出去的华侨来投资建立这个产业园,帮助附近居民就业;今年6月1日,他们在内蒙古磴口县推动第二个菌草科技创新产业园的启动,在沙漠锁边、生态治理的同时综合发展植物、动物、菌物“三物”。本月,他们还准备在延安南泥湾建立菌草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在河南武陟县建立菌草科技创新产业园,以后还将在全国各地建立各产业园,推动生态建设绿色发展,服务乡村振兴。

“有一次一个美国华侨农场主给了高薪让我到他的牧场工作,我没有去。因为我当时在指导51个县的贫困农户脱贫。如果我到美国去,只是我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队的致富,我不能因为小家而不顾大家,我应该继续为贫困农户服务。也正因为我当时的这个正确选择,也使得菌草技术能够在我国14个深度贫困区都得到应用,而且传播到全国各地。我当时这样的选择,从现在看,我认为是对的。”林占熺说。

感动中国林占熺作文(篇3)

“我向他介绍了菌草技术,这位省长一听很感兴趣。我就派《山海情》里的那个林占熺去了。”

林占熺是谁,《山海情》和他背后的故事又有什么联系,引发热议。

原来,剧中名为凌一农的农技专家,原型就是林占熺。那次会见之前,菌草为“闽宁合作”打开了一扇门。那次会见之后,林占熺很快远赴南太,由此书写了“小小一株草,情接万里长”的佳话。

林占熺将国内扶贫经验推广到国外,先后承担我国菌草技术援外培训项目和菌草技术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莱索托、卢旺达、斐济、中非等国项目。现在,菌草技术已经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给当地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机会。在巴新,菌草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呼为“中国草”。

“如果把菌草技术看作‘鱼’,我们在援外中不仅给了‘鱼’,还提供了养‘鱼’、捕‘鱼’、加工‘鱼’的整个产业。”林占熺曾这样评价。

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

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闽宁镇还流行一首歌谣:“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共产党好。”

福建与宁夏,大海与高山,相隔千里的两地,究竟是怎么被菌草神奇地连接在一起的呢?

故事要从1971年说起。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学习小组”报道,当年28岁的林占熺在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工作。在一线调研中,他发现以树木为主要原料的菌业生产消耗了大量林木资源,带来难以化解的“菌林矛盾”。他思忖着,应该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种菌之路。

1983年,林占熺随省农委科技扶贫考察团前往闽西,汀江上游的荒凉情景令他震惊。“不闻虫声,不见鼠迹,不投栖息的飞鸟;只有凄怆的静寂,永伴着被毁灭了的山灵。”这一段话,描述的是上世纪40年代福建闽西长汀地区的贫穷,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里贫瘠的景象仍让人触目惊心——“悬河”高出两岸耕地一两米,四周山丘荒秃、满目疮痍。

生态恶化和贫穷落后两大难题纠缠不休,在林占熺心中,保护森林资源,“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想法愈发强烈。

怀着这一想法,40岁的林占熺毅然放弃行政工作岗位来到福州,向福建农学院(原福建农林大学)工程队借来5万元,从零开始建设实验室。三年夙夜攻关,用芒萁、五节芒等野草栽培食药用菌最终成功,菌草技术从此诞生。“当时我热泪盈眶。”林占熺说。自此,巨菌草以其产量高、品质好的特点,开启全球旅程,也撒播了友谊的种子。

菌草技术研发成功后,林占熺手把手地教福州各地农民用菌草栽培食用菌、药用菌。菌草技术先在罗源扎根,随后辐射闽侯、闽清、永泰等地,成为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闽清县省璜镇下坂村曾是“穷山村”,1992年至1994年间,农民利用芒萁、五节芒等栽培香菇,人均收入700多元,盖新房、添轻骑、买彩电,生活越过越美。

自1986年起,菌草技术开始由福建向全国各地推广。1991年,菌草技术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星火计划重中之重项目。1995年,菌草技术被中国扶贫基金会列为科技扶贫首选项目。

同年4月召开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上,林占熺的菌草技术被列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

宁夏荒芜的戈壁滩连雨水都存不住,更别说庄稼。菌草不仅能代替树木种植各种食用菌,而且根系发达,可以防风固沙,成为扶贫的最优选择。

林占熺和助手带着6箱草种来到宁夏,选取彭阳县的废弃窑洞发展“窑洞种菇”。“1999年,我们还在贺兰山下的荒漠上种下了菌草。”林占熺说,在当时的闽宁镇,第一次种植菌草成功后进行测产,亩产鲜草12吨,是当地玉米产量的3倍。群众种蘑菇的原料问题解决了,更重要的是为荒漠变成绿洲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2007年的数据显示,宁夏有1.75万户百姓参与菌草生产,兴建菇棚1.75万个,菇农年均增收5000多元。十年时间,写下了一串了不起的数字。

完成了闽宁镇菌菇发展的任务,凌一农本计划悄悄地离开。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推开大门他看到的是拎着东西、依依不舍成群送行的村民。

这一幕,在今年爆红的扶贫剧《山海情》中,被称为“最大泪点之一”。

“《山海情》是一部难得的扶贫剧,它真实还原了菌草技术助力脱贫的成功经验。我们对当年的工作充满了自豪感。”林占熺说。

小小一株草,情接万里长

作为传统农业国,巴新全国有83%的人生活在农村。虽然气候和土壤条件优越,但农业技术落后。菌草,成为中国农业援助巴新的一个重要项目。

感动中国林占熺作文(篇4)

林占熺是《山海情》剧中名为凌一农农技专家的原型,远赴南太书写了“小小一株草,情接万里长”的佳话。林占熺身上,看到了共产党人坚贞忠诚、信念崇高、不辞辛苦、笃定致远、勤勉奉献的品质。奋进新时代,走好新的赶考路,党员干部必须以林占熺为标杆,脚踏实地、担当作为、锐意进取、艰苦奋斗。

“大我”之忠诚。人之至德,莫过于忠。林占熺听从党和组织安排、坚决服从工作,不远万里到南太,推广菌草种植技术,诠释了“党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的大我追求,将个人融入集体、将个人汇流大局,方才成就“小小一株草,情接万里长”的历史佳话。一百年来,正是因为这种“大我”之志、“大我”之怀、“大我”之诚,支撑着无数共产党人攀山越岭、勇建新功、创造辉煌。对标“林占熺”式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内化为追求远大、坚定信念的强大实践动力。

“忘我”之牺牲。不计得失,一心为公。1989年,林占熺在福建尤溪县推广技术期间发生车祸,摔断了两根肋骨,只是住了4天院就匆匆出院,又开始走村串户传授菌草栽培技术。一百年来,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赢得群众、得到拥护,始终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正是因为共产党人没有个人的私利,一心为公、一往向往、一以贯之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至高地位,以群众高兴、答应、愿意作为工作的唯一标准。对标“林占熺”式干部,把自己放低、把群众放高,无私奉献、锐意担当、默默付出、耕耘作为,以“忘我”之格局成就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和政治品格。

“无我”之境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脱贫攻坚期间,林占熺扎根乡村、推广技术,造福一方群众、为脱贫攻坚大局添彩,荣获“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无我”之境界,是共产党人追求的最高精神,也是共产党人精神品格和价值涵养的最高臻境。对标“林占熺”式干部,就得以“无我”砥砺自我、以“无我”打磨自我、以“无我”激励自我。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践,融入到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生态环保等大战大考之中,彰显一名共产党人刚毅顽强、英勇奋斗、追求远大、昂扬奋发的政治风骨,在新时代书写新的荣光。

感动中国林占熺作文(篇5)

一项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从大写意到工笔画,跨越高山深壑、跨越海洋沙漠,波澜壮阔的壮美画卷徐徐铺展,就在短短8年间。

“一带一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合作共赢之路,改变了什么?无数的动人答案。对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来说,它是水和电,是路和桥,是学校和医院,是增加的收入、改善的生活和值得期待的明天。

座谈会上,_忆起20多年前一件往事。

在福建工作期间,_同志接待了来访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省长拉法纳玛。“我向他介绍了菌草技术,这位省长一听很感兴趣。我就派《山海情》里的那个林占熺去了。”

《山海情》剧中名为凌一农的农技专家,原型就是林占熺。那次会见之前,菌草,正是在_同志的推动下,为“闽宁合作”打开了一扇门。那次会见之后,很快,林占熺远赴南太,由此书写了“小小一株草,情接万里长”的佳话。

_说到这儿,颇为感慨:“我当国家副主席以后,到南太,到非洲,到南美洲继续推广菌草。现在这个技术已经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给当地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机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座谈会上,_叮嘱共建“一带一路”的参与者、建设者算一算,项目里有多少直接体现了民生需求。_语重心长:

“民生工程是快速提升共建国家民众获得感的重要途径,立竿见影啊。小而美的项目,是直接影响到民众的。今后要将小而美项目作为对外合作的优先事项,加强统筹谋划,发挥援外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形成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项目。”

宏大的“一带一路”叙事中,太多值得讲述的中国故事。筚路蓝缕的驼铃之路、惊涛骇浪的扬帆之路,植根于历史,面向未来;源自中国,属于世界。座谈会上,来自部委、地方、企业、研究机构的7位发言者,从不同视角讲述他们的所见所思。

有发言者说起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的沧桑之变感慨万千,并引用了_两年前参观比港时的一句话:“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不是口号和传说,而是成功的实践和精彩的现实”。

有位来自研究机构的发言者从宏阔历史讲起,引发很多共鸣:“历史是合力,但历史也需要杠杆,共建‘一带一路’就是撬动历史前行的杠杆。”

因为中国机遇,因为中国行动,因为“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方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今天,中国同世界2/3的国家和1/3的主要国际组织形成了共建“一带一路”共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塑造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大格局,布局了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先手棋,探索了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_在座谈会上强调:“我说过,共建‘一带一路’就是要再为中国这只大鹏插上两只翅膀,建设好了,大鹏就可以飞得更高更远。要巩固合作基本盘,夯实发展根基。”

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在国外,根基在国内。世界“不想错失可预见的未来”,也在看中国怎么走、怎么办。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四五’,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底线思维,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_娓娓道来:

“在工作中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共建‘一带一路’的总体要求,我看还是要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求进要贯彻到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方方面面。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抓住战略机遇,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国内和国际、统筹合作和斗争、统筹存量和增量、统筹整体和重点,积极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大国之所以成其大,乘大势、走大道,步步坚实、行稳致远。

感动中国林占熺作文(篇6)

热播电视剧《山海情》中,有宁夏闽宁镇群众在福建专家指导下用菌草种植蘑菇脱贫致富的情节。从福建推广到宁夏,从中国推广至全球100多个国家,菌草背后究竟有怎样的秘密?《山海情》剧中名为凌一农的农技专家原型是林占熺,此前,10月29日,林占熺教授在人民日报撰文详细科普了菌草。

以草代木解决“菌林矛盾”世界难题

在国际上,菌草的英文名字就是汉语拼音“Juncao”,因为菌草技术是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上香菇、木耳、灵芝等食用菌和药用菌人工栽培基本都以木材为原料,在我国每年仅栽培香菇一项就要砍伐阔叶林1000万立方米以上,由此产生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和“菌林矛盾”。为了保护珍贵的森林资源,同时寻找到一条能让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菌业可持续发展新路,我国开始了“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研究。1986年,终于成功培育出可做栽培食药用菌培养基的草本植物——菌草,并逐渐摸索出一套运用菌草栽培食药用菌和生产菌物饲料、菌物肥料的综合技术。

菌草技术有效解决了“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在菌草技术研发之初,利用分布广泛的芒萁、类芦、斑茅、五节芒等野草作为培养料栽培食药用菌。之后,经过30多年系统选育,已经筛选出高产优质菌草草种49种,可栽培58种食药用菌。菌草栽培食药用菌周期短、效益高。菌草种植后3~6个月就可采收,3吨鲜草可以产1吨鲜平菇,成本比用木屑低10%~20%,而且栽培出来的食用菌营养丰富、品质好、风味佳,药用菌有效药用成分含量高。

综合利用发展菌草循环产业

从最初的栽培食药用菌,拓展到菌草饲料、菌草菌物饲料、菌草菌物肥料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围绕“植物—菌物—动物”三物循环生产,我国开展了系列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菌草生长快、产量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可直接用作牛羊猪鹅鹿兔及鱼类等的饲料,经发酵可生产优质高蛋白饲料,解决畜牧业发展中饲料紧缺问题。

菌草在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中也有用武之地。以草代煤发电,每公斤巨菌草热值为3580大卡,碳排放与燃煤相比大大减少。菌草也可用于生产乙醇、生物柴油,是可再生能源。

今天,菌草技术已在31个省区市506个县推广应用,并传播到全球100多个国家,为我国脱贫攻坚和国际减贫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2017年5月,菌草技术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推进项目向全球推广。

改善生态成为生态治理的先锋植物

菌草技术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发明,巨菌草、绿洲1号等优良品种作为生态治理的先锋植物,生长快、生物量大,而且根系发达,保水保土、防沙固沙效果好,适应性强,无生物侵害性。

其中巨菌草富含内生固氮菌,可在坡地、沙地、盐碱地、贫瘠土地上快速生长。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布和沙漠实验基地,2013年种植的巨菌草收割后,其根系至今已9年,仍有良好的固沙作用。种植巨菌草和绿洲1号后,沙地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58.97%和197.43%。经研究,巨菌草等品种还有吸附重金属、改良盐碱地等功能,可有效改良土壤、净化水质。

目前,我国已在沿黄河9个省份40多个县市建立示范基地或产业园区,形成了黄河上中下游不同类型生态脆弱地区菌草生态治理的系列关键技术和多种产业发展模式,为建设黄河千里菌草生态安全屏障和菌草新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菌草技术仍在不断创新发展之中。

感动中国林占熺作文(篇7)

11月19日,中共中央_、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_在北京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座谈会上,_忆起20多年前一件往事。

在福建工作期间,_同志接待了来访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省长拉法纳玛。“我向他介绍了菌草技术,这位省长一听很感兴趣。我就派《山海情》里的那个林占熺去了。”

电视剧《山海情》中的农技专家凌一农,原型就是林占熺。那次会见之前,菌草,正是在_的推动下,为“闽宁合作”打开了一扇门。那次会见之后,林占熺很快远赴南太,由此书写了“小小一株草,情接万里长”的佳话。

_提到的林占熺是谁?电视剧《山海情》和他背后的故事有何联系?从福建推广到宁夏,从中国推广至全球100多个国家,一株小小的菌草,是如何走向世界,成为造福当地人的“幸福草”?

“闽宁草”,点草成金的致富草

2021年10月,林占熺在宁夏石嘴山市宝丰村的丰收现场向老乡介绍菌草。林良辉摄

“完成了闽宁镇菌菇发展任务,凌一农计划悄悄离开。但他推开大门,竟来了一群送行的村民,手里拎着东西,眼里饱含不舍。”这是电视剧《山海情》中的一幕。

林占熺,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他是菌草技术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菌草技术之父”。

1983年,林占熺到福建省长汀县考察。当地民众希望依靠香菇种植脱贫致富,但砍树种香菇不仅没有让长汀人富起来,反而造成当地生态恶化、土地沙化、悬河高耸,进一步加剧了贫困。回到学校后,林占熺专心寻找林木栽培的替代方案,即“以草代木”的菌草研究。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1986年,林占熺成功发明了菌草技术。

随后,菌草技术开始由福建向全国各地推广,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推广项目和国家级星火重中之重项目,被中国扶贫基金会列为科技扶贫首选项目。

1996年,福建和宁夏启动对口扶贫协作。1997年4月,在银川召开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上,菌草技术被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

林占熺和团队一起跋涉千里,带着6箱菌草草种,前往固原市彭阳县。他在古城镇小岔沟村挑选了27户农户,将废弃的窑洞改造成简易菇棚,用玉米秆和小麦秆栽培蘑菇。半年内,参加试验的农户,每户收入达2000元。收入最高的农户,在不到50平方米的菇棚里种平菇,纯收入达1万元,比种植27亩小麦的收入还高。

到2007年,宁夏已有1.75万户参与菌草生产,兴建菇棚1.75万个,创造产值近亿元,种菇农户年均增收5000多元,菌草业成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一个重要产业,一大批农户通过发展菌草生产告别贫困。

有位当地的老人编了一段顺口溜,流传至今——“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共产党好。”

1986年至今,菌草技术已被推广至全国31个省(区、市)的506个县,帮助数以千万计的农户脱贫致富。而且,“以草代木”培育香菇一项,全国每年就可以少砍树2000万立方米。

“中国草”,扶贫援外的友谊草

1999年,林占熺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做菌草技术重演示范,村民喜获丰收。图片来源: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在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菌草被当地老百姓称作“林”草。因为林占熺姓“林”,这是他们对中国专家的一种感激之情。

2001年,菌草技术援助项目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落地,掀开了菌草技术国际合作的序幕。20年来,林占熺秉持“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的坚定信念,置生死于度外,多次前往国外,传授推广菌草技术。

回忆起中国菌草推广团队刚到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时的情形,林占熺感叹道,“困难重重,甚至有生命危险”。但他们没有退却,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使菌草落地生根,很快利用当地野生菌草栽培出了各种食用菌。

宣告成功时,当地召开了五千多人参加的庆祝大会,升起五星红旗,奏响中国国歌。喜获丰收的菌农欢乐地呼喊着“中国,菌草”!

2001年至2019年,林占熺先后22次前往巴新组织实施菌草技术项目。如今,菌草、旱稻技术已推广到巴布亚新几内亚8个省16个地区累计8600多农户,3万多民众因此受益,还创造了巨菌草产量每公顷853吨的世界纪录。

建设示范基地、开展教育研究学术交流、实施培训推广、推进商业合作与组织会议参观……以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为发端,从南太到非洲,从南亚到拉美,再到联合国舞台,菌草带着中国人民的大爱和友谊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2019年,林占熺在卢旺达指导当地农户菌草种菇。图片来源: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菌草技术是一项着重扶贫、保护生态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技术。如果说把菌草技术看成是‘鱼’的话,我们在援外中不仅给鱼,还提供了养鱼、捕鱼、加工鱼的一整个产业。”林占熺说。

至今,菌草技术已传播至世界106个国家,还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要项目。中国先后举办了270期菌草技术国际培训班,在国内外培训了1万余名学员。为培养菌草技术专业人才,中国政府还资助11个国家的留学生在福建农林大学完成菌草技术专业学习。

今年9月2日,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开始不久,在主办方的隆重介绍下,与会人员用热烈的掌声向林占熺表示敬意。

在当天的论坛上,已是78岁高龄的林占熺对菌草技术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会为了菌草事业继续奋斗下去,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3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