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网 > 作文素材 > 历史典故 >

中国历史典故书籍

时间: 保燕2 历史典故

  “使用典故进行文学创作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中国历史典故书籍,供大家学习!

  中国历史典故书籍(一):《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种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晏婴自身也是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

  书中有很多生动的情节,表现出晏婴的聪明和机敏,如“晏子使楚”等就在民间广泛流传。通过具体事例,书中还论证了“和”和“同”两个概念。晏婴认为对君主的附和是“同”,应该批评。而敢于向君主提出建议,补充君主不足的才是真正的“和”,才是值得提倡的行为。这种富有辩证法思想的论述在中国哲学史上成为一大亮点。

  《晏子春秋》经过刘向的整理,共有内、外八篇,二百一十五章。注释书籍有清末苏舆的《晏子春秋校注》、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近代有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参考价值较高。

  中国历史典故书籍(二):《韩非子》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又名《韩子》。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韩国贵族出身,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看到韩国国力日益削弱,韩非几次劝谏韩王,但韩王听不进去。在韩非在世的时候,他写的这本书的名声就很大了,当时还是秦王的秦始皇读到了其中的《孤愤》、《五蠹》等篇章,非常喜欢,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但在公元前234年,韩非奉命出使秦国时,却被李斯陷害入狱,后来被逼服毒自尽。

  在西汉时期,刘向校书时加进了几篇别人的作品,如《初见秦》、《有度》和《存韩》的后半篇,最后定《韩非子》共五十五篇。韩非的思想成就超过了所有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在总结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人代表性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成熟法治理论。他认为君主必须重视权力、威势和驾驭臣下的权谋之术,这样才能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巩固君主的集权地位。后来,李斯和秦始皇就是充分发挥了他的思想,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

  韩非还继承了老师荀子的人性恶学说,主张治理国家必须实行刑赏。在《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两篇,都是用法家的观点来对《老子》进行解释,体现了韩非的哲学思想。《五蠹》则将历史的发展分成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他认为时代在不停地发展,所以社会和政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儒家的恢复周礼的复古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了。

  中国历史典故书籍(三):《荀子》

  《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言论汇编。但他的思想和孟子有很大区别,荀子主张性恶,和孟子的性善相对。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不可能有天生的圣贤。人性之所以善是受后天教育的结果。

  荀子受老子的思想影响,认为天没有意志,只是生长万物的自然界而已,不能决定人的吉凶祸福。所以他提出人应顺应自然,但也能改变自然,即“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荀子重视礼,也重视法,这是他对儒家学说的重要发展,后来他的两个学生李斯和韩非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礼在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中有重要作用。他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强力压人。王道的具体内容是礼义和仁政。他继承了儒家“为政以德”的传统,认为治国应该“平政爱民”。他还将君主比作舟船,百姓比作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提醒君主,如果聚敛、刑杀无度,政权就会像船一样被水打翻。

  他在主张治国用礼义教化的同时也主张用刑罚镇压。因为荀子的一些思想和儒家传统有分歧,所以受到后人非议,特别是遭到宋代的程朱理学反对。到清朝末年,梁启超等人又重新肯定了荀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荀子》在西汉说由刘向编定,有三十二篇。清代学者为之所作的注释很多,清末的王先谦汇集这些成果,写成《荀子集解》,是注本中最好的。近代的梁启雄著有《荀子简释》,内容也很简便易懂。

  中国历史典故书籍(四):《庄子》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言论著作总汇。庄子即庄周,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隐士,宋国蒙(今中国中部河南商丘)人。《庄子》经过汉朝刘向的编定,共有五十二篇。现在版本的《庄子》只有三十三篇,分三部分,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是晋人郭象所定的版本。

  《庄子》内篇思想比较系统,文字风格也很一致,而外、杂篇内容则很丰富,但风格有了一些差别。内容思想接近《老子》, 是道家的重要经典。

  到了唐代时,因为皇帝将老子李耳尊为祖先,所以尊崇道教,《庄子》因此也被尊为《南华真经》。《庄子》注释版本较多,郭象的《庄子注》最有名。清代人郭庆藩著有《庄子集释》。

  庄周深切地感受过社会变革和战争给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他认为痛苦的原因是圣人们制定了礼乐,引起了竞争。而提倡仁义又造成虚伪。所以是仁义礼乐损害了人的天性。

  庄周和老子同样认为上古时人性朴实,没有战争与争斗,生活安逸。所以应该抛弃礼乐,断绝仁义。

  庄周宁可贫穷,也不愿去做官,认为那会丧失本性和自由。但庄周又不主张遁入山林,主张在现实生活中保持超脱的境界。他鄙视名利,认为世上的一切事物及其差别都没有意义。只有“道”使得天地万物相通为一,知道它们相通为一,就是得道。得道者不必贪生怕死。所以庄周在妻子死后还“鼓盆而歌”。

  《庄子》用很多寓言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庄子》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的虚伪行为,在似乎矛盾的言论中有着深邃的智慧,当然也有对人生悲哀态度和对社会的失望。只好寄希望于心灵的纯净,追求逍遥的内心境界。

  中国历史典故书籍(五):《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时的重要农学书籍,作者是东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的贾思勰,共十卷,九十二篇,还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作者的事迹记载不详。全书所引用的古籍将近二百种之多,其中的《四民月令》等历史价值很好的农书现先已经散失,本书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书中的记述包括了五谷、瓜果、蔬菜和树木的栽培,以及牲畜、家禽和鱼类的饲养,酒、酱、醋、羹、饼、饭、饴和糖等的制作,还有煮胶和造笔墨的方法等。最后还列举了很多的“非中国(指中国中部中原)物”,就是北方不出产的蔬菜和瓜果。书中总结了6世纪以前中国北部黄淮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经验,其中的防旱保墒、选种和培植良种、轮作和绿肥作物栽培等都是有相当水平的。书中还提出了农业生产要综合考虑各项生产因素,生产过程中要抓好各个环节的思想。《齐民要术》是研究北朝时期物质生产及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

286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