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网 > 作文素材 > 观后感 >

《建党伟业》观后感 建党不是盛宴

时间: 思静2 观后感

  历史的背后,不光是成功者享受的赞誉与名声,更多的是,掩映其间的鲜血,迷茫,呐喊和挣扎,

  在改变历史的过程中,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一群人的努力,还是可以改变历史长河的走向的。正是,历史由英雄们引导,却由群众创造,而走在时代前列的英雄们,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应该获得后人的掌声,这应该是我看《建党伟业》后最主要的感受,相对来讲,我对他们将建党当伟业,觉得有点滑稽,起码对历史来说。

  中国共产党的崛起有历史的机遇,也有历史的必然,《建党伟业》虽然是打着记录片幌子的商业片,所谓云集的群星更是冲淡了史味,但对于想了解那段历史的人来讲,还是值得看一下的。略过那些明星,甚至也要忽略掉那些儿女的东西,置身于剧中,用心去感受那段历史,领略先辈们在那个动荡的时代的迷茫,觉醒与行动。

  《建党伟业》由1911年的辛亥革命入手,也算找到了历史的切入点。辛亥革命应该算非常成功的,它终于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达到了革命的目的。在那时,革命党派众多,纲领也不尽相同,共同的目标也就是要推翻满清的统治。推翻清王朝后,中国向何处去,当时的先辈们是迷茫的,也是意见不统一的,混乱的思想,必将导致混乱的行动。

  连所谓的民主先行者孙中山,并没有切合中国实际的思想,顶多是把西方的东西拿来。他的理论,在松散的党内都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国民的另一个大佬黄兴,革命成功后醉心于实业治国,思想上未有进一步的发展,而当时实际主持国民党的宋教仁,幻想靠议院政治来实现共和,最终用生命证明了此路不通。靠武力占据民国政府的北洋军阀们,都不是思考者,他们都是实际主义者,只是想用手中掌握的武力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哪怕只是局部的。他们主导的民国政府,连民主都是形式的,无论哪方面的上台。

  不过,北洋政府还是比较宽容的,在片子的第二部分你可以充分感受到。你可以学习不同的思想,可以印传单,上街游行,看到那些对着群众的激情澎湃的演讲镜头,心里还是很震撼的,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可以算社会的楷模,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都是社会命运的思考者,连辜鸿铭也算,他们想做的,就是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中国,尽管提倡的道路不同。现在的中国知识分子,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已经站在社会的对立面了。

  巴黎和会上中国遭遇胜利者的失败,顾维钧拒绝在合约上签字是说的那句话,“尊敬的各位代表: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我很愤怒!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现在听来还是那么让人痛心。巴黎和会对当时幻想强国的知识分子是个沉重的打击,其直接导致了后面的五四运动。当看到热血的学生群情激奋庆典在屏幕上走过,仍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热血与激情。

  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另一种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这方面陈独秀,李大钊是研究学习的先行。五四运动后,更多的青年人也加入到了这个行列,毛泽东,朱德,蔡和森,周恩来等都包括在内,甚至还有一些所谓的后来的叛徒,如陈公博,周佛海在内。

  《建党伟业》的最后一部份是这部影片的重点,也是最不令人满意的。参加学习的人多了,再加上外部推动,成立一个组织也就不奇怪了。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知识分子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并不是什么盛举,只不过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们走到了一起。在后来的日子里,有人加入,有人退出。就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成立共产党也是要掩人耳目的,连开个一大也要东躲西藏,谁能预料到日后共产党能创下夺取全中国政权的伟业?参加一大的十几个代表中没人知道,包括毛泽东在内,何况唱了国际歌的代表们,最后也没剩几个能坚持马克思主义。

  现在《建党伟业》把建党这么普通的开始变成了伟业,使建党成了盛宴,众多的历史人物无论与建党有关与否,都将粉墨登场,以先知们的形象去赴宴,这就有点过了。建党以后的历史不就证明了,共产党是在鲜血中成长起来的,敌人的,还有自己的,残酷的很。要是伟业,也是以后创下的。还是套用那句话吧,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要青史留名,请用血来换。

263671